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关注我们:  
传媒报道
广州:首个民间义教组织的调查报告
发布日期:2003-01-06 10:02:00     作者:    已有  阅读过本文

广州首个民间义教陷入困境

  ●欲义教遭校方谢绝●抱怨“教坏”了孩子●义工遇挫开始退缩

  专题执行新快报记者朱向华文/图

 
  调查动机

  在广州有一个名叫“灯塔”的民间义教组织。这个由民间自发创建的首个义教组织,从2001年7月派遣第一批义 工下乡任教以来,已在广东省怀集县桥头镇、永固镇、四会市龙甫镇、邓村镇、广西贺州开辟了五个义教点,点燃过许多贫困 的山区孩子知识的灯,曾受到许多山区小学的欢迎与拥护,在部分山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灯塔”却渐渐陷入困境。“灯塔人”一腔热情在当地遭遇到种种始料未及的难堪;两位发起 人Ken和Catherine双双退出“灯塔”组织,“灯塔”唯一的全职员工金白决意退出转为一个普通义工……200 2年12月6日、12月12日、12月13日,2003年1月1日,“灯塔”筹委会在广州召开了四次集体讨论,对在义 教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和自身的艰难作反省:“灯塔”为何不受当地学校的欢迎?我们带去的是希望还是失望?

  记者日前跟踪“灯塔”展开了一系列调查采访,希望能够和他们一起寻找到“灯塔”存在的意义和前进的方向。

  在山区孩子的眼中义教老师最可爱

  “灯塔”创建的宗旨是通过组织义工到边远地区学校任教,唤起山村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从而反省求变,改善自己的 思考模式,树立积极人生。“灯塔”人相信“方向引领一生”。

  每逢寒暑假,“灯塔人”就扛着被褥乘坐大巴颠簸四五个小时去乡下小学。住学生宿舍,吃大锅饭,洗冷水澡,所有 费用全部自掏腰包。

  没有澡堂,冬天就用菜锅煮水,结果满身都是油烟味和菜味;夏天,天黑后就到公路边有自来水的地方洗澡,每每有 车开来就得马上做下蹲运动……暑假1个月,寒假7-10天,“灯塔人”把旅游、团聚的时间全部交给了山区的孩子们。“ 灯塔人”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窗。孩子们和来自都市的哥哥姐姐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许多孩子的眼界 比以前高了,学习更勤奋了。华南师大的张淑娴说:“孩子们把我们当成了最可爱的人。”

  老义工卢思歆提到一个细节:“2002年暑假,我因为要准备暑假实习和毕业设计,只能提前走。在‘开拔’前的 晚上,一群孩子围在我周围说着同一句话:‘姐姐,你不要走吧。’”

  图:义教老师来了,孩子们异常兴奋。

  图:寒冬里孩子们还打着赤脚。

  图:昏暗的废弃房是义教宿舍。

  图:义教老师刚到就开始上课。

  不久,连串问号接踵而至:在孩子们那儿受到热烈欢迎的“灯塔人”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却遭到委婉谢绝。

  困惑:“灯塔”被看成钱袋子

  2002年暑假前夕,当“灯塔”向义教点发出义教申请时碰壁了,四会市龙甫中学和怀集县永固中学的校方告诉“ 灯塔”:暑期学校有其它的安排,人手不足,无法接待“灯塔”。最终只有怀集县桥头镇和四会市邓村镇成行。

  与此同时,义教点管理者们的“旁敲侧击”也让“灯塔”颇不是滋味,某校校长总是提醒“灯塔”:“我们学校连个 像样的厕所都没有,单车棚也没钱盖。”、“这栋教学楼是日本人捐的,那栋楼是香港人捐的……”

  义工小燕子说:“有些学生还会对我们提要求,比如叫我们买书寄过去,买磁带,甚至买walkman。总之给我 一个感觉就是,大部分人认为我们是钱袋。”

  义工金白说:“下乡以后才发现自己送去的东西并不是他们期待的。他们把义教认为是‘扶贫’,而我们只是精神扶 贫,物质扶贫不需要我们来做。”

  困惑:“灯塔”把学生教坏了

  不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是正如义工黄华所说:“有的老师认为我们抢去了他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学方式并不被校方认 同。”

  有些老师甚至认为“灯塔人”把学生们“教坏了”,让原来的老师威信全无。

  在怀集县的大部分镇一级中学,相当部分老师只有中专或函授大专学历,他们在城里的这拨大学生面前本来就有一些 自卑,据“灯塔”筹委会的一项调查,有八成的小学校因为师资不足而无法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英语课的学校,老师在发音 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学生开始瞧不起原来的老师,开始在课上公开顶撞了,早恋的苗头也露出来了,学生更难管了。

  家长们对“灯塔人”的到来似乎也不欢迎,参加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有的孩子在假期要到林场打工挣学杂费;有的 孩子放假心早飞了,愿意返校的并不多。

  困惑:“灯塔人”热情开始消退

  “灯塔”现在的角色是模糊的,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灯塔”一直没注册,只是作为发起人所属广告公司的一个项 目在运作。

  从2001年5月起,“灯塔”在广州的高校中展开了大规模的自我宣传并着手招募义工。第一批有100名义工报 名,50—60人来面试,最后只有20-30人“过关”。目前义工的人数呈递减趋势。

  这一方面是因为“灯塔”筹委会对义工的素质要求相当“苛刻”。因为做义教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工作,代表了 城市的形象,这是“灯塔”的魅力之一。因此每个义工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一技之长。另一方面,许多老义工在参加了一二 次的“灯塔”活动后热情开始消退。“灯塔人”也在自己的网站上(http://www.lighthouse.org .cn)发起大讨论。义工洁梅说:“很多事我们必须考虑现实。我们不可能为了‘灯塔’而放弃自己的课程。要不,我们怎 么对得起自己的父母?总不能因‘帮助’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将来。我们主要的精力只能放在我们的事情上。”

  立志在义教方面做出一番成就:大学生弃学专事公益

  今年25岁的金白原来是华南理工建筑系的一名学生,大四时,金白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专事公益的梦想满满地 占据了金白的心,原来立志做建筑大师的梦想开始靠边站。

  从义教中找回自我

  “从小我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我会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和其它小朋友一块玩,把糖果分给他们吃。”

  长大后,金白以名列全级前茅的成绩被保送到华南理工建筑系就读。“但读建筑以后,我才发现其实建筑师充其量只 不过是一个工匠———为了节省建筑成本,创意都被抹杀了。可我不想成为工匠。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爱,就算学识再高又有 什么用?”于是,金白开始关注各种公益活动。金白在这些公益活动中找回了自我。

  做义工渴望成就事业

  大四时,金白成为“灯塔”中一个得力干将。金白为了“灯塔”连学业也顾不上了,大五时他干脆退学做一个专职的 “灯塔”。

  金白说:“2001年7月,我第一次下乡,我觉得那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一个月。当你全情投入时,人感觉很单纯 。”

  有人认为金白活在一个乌托邦的世界里,但是金白却有自己理性的看法:“我渴望成就,不愿做一个平庸的人。中国 的公益事业还是一片空白,我希望自己能成为公益事业的中坚分子。我选择公益这条路,其实是非常理性的,并不冲动。”

  全职义工意欲“变招”

  金白自认付出良多,但在“全职义工”的路上却越走越迷惑。而且父母和女朋友首先“发难”,逼着他离开“灯塔” 。女朋友就因为这个和他分手了。金白的不少同学还在大二大三时就开始炒更赚钱,毕业时不少人都有了自己的公司。可金白 还属“赤贫”阶层,金白的心里也有点不平衡。

  尽管金白喜欢做“全职义工”,但他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担心今后的生老病死,我会在公益路上一直做下去。”

  金白说,他打算和几个朋友开一家以从事公益活动为依托的“公民道德俱乐部”。一方面可以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 面可以延续做公益的梦想,不过“灯塔”的活动仍然会兼顾。

  后记:

  为寻找“灯塔”前进的方向,记者还与“灯塔人”一同来到怀集、四会等义教点,听取了义教学校负责人的意见,并 找来学生家长一起来探讨如何让“灯塔”照亮更多的孩子,最后结果到底如何?请关注下期报道。


分享到:
此文关键字:灯塔计划,Lighthouse,义教,NGO,公益
上一篇:“灯塔计划”--广州一群年轻人义务助学助教 下一篇: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看,是谁在发光—记“灯塔计划”
微信关注
在线客服
招新咨询群
(请注明“灯塔咨询”)

灯塔暑期招新咨询1群

微信咨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