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关注我们:  
塔人分享
2015FeelGood美国交流分享
发布日期:2015-10-30 09:18:38     作者:    已有  阅读过本文

20158月,在心平的资助下,我们中国6个大学生夏令营相关的NGO六个人在8天中走访了美国4个公益组织和机构,包括FeelGood、宾大费城图书馆、费城的盲人图书馆、费城Center for Literacy ,还参加了宾大Andrew Hao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

FeelGood

FeelGood是一个旨在消除极度贫穷的组织。他们培训大学生团队通过三明治来募款。FeelGood目前有二十多个分会分布在不同的高校。我们参加的BigCheeseFeelGood每年暑假举办的针对各个分会志愿者的领袖培训营,今年是第六届。

营会的总体设计

营会的设计很独特,今年是FeelGood的一次关键的转型,FG将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调整就是将7个 半的全职压缩成三个,并且会加大对新项目的投入。机构的挑战是要用更少的全职干更多的活,而这就需要更多的赋权给志愿者,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力,让志愿者 承担更多的组织管理工作。而这种转型在营会的设计上就体现出来:这次的营会尝试性地拆分出三个平行的分会场,根据义工们需求和愿望提供多层次的讨论,分别包括:董事局分会场(Board)、委员会分会场(Committee)、校园领导分会场(Chapter Leadership)。我们参加的就是校园领导分会场。特别让我关注的是,他们还特别邀请了已经毕业但是还愿意继续付出的校友作为Change-maker Ignitor,促进分会里面经验的传承以及可持续发展 更精彩的是,他们也邀请了合作机构与营会中的导师参与到营会中。


根据中间休息时路过董事局分会场的观察,看到那边正在把一个个FG面临的危机和应对都写在两开大白纸上并挂满教室的四壁。其中主要有校方不合作怎么办?”“食品安全应对机制?”“如何有效协调义工做长期稳定推广?”“除了卖三明治还能做什么?”“如何融合新老义工?”“管理层如何帮助义工进行制售奶酪三明治以外例如全球议题的宣传?”“怎样改变消除校园三明治俱乐部被视为小规模精英化团体的误解?”“如何建立良好的区域学校互动和互助?据观察以及了解,拟定董事局成员除了两人是现在的管理层人员,其他都是学校骨干义工毛遂自荐的。董事局主要负责战略问题,比如新项目开发和目前跟进联合国MDG(千禧年发展目标)SDG(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转型。这里我们看到一种志愿者动员与组织的思路:充分赋权,让志愿者参与决策。

委员会分会场又分成五个小组:筹款(fundraising)、招募(recruitment)、项目开发(program development)、社区文化(community & culture)和义工咨询(education)在营会正式开始的第三天,委员会的五个小组分别亮相。每个小组都有非常特别及个性化的展示自己的方式。每个小组介绍了自己的职能以及组织了各个不同分会的讨论。

当时的讨论根据各个分会上一年不同的筹款额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小组。不用的筹款额度反映了分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不同的,通过这样的分组,就让讨论的时候有共同的语言。

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Change-maker Ignitor。作为一个以高校志愿者为主体的NGO,毕业的老志愿者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挑战就是如何继续保持与毕业志愿者之间的联系。因为毕业之后工作的地点很可能与原来的高校是不一样的,另外工作之后就更加难参与到组织的日常运作当中。FG负责人之一Kern告诉我们,FeelGood专门设立有一个校友委员会,毕业的志愿者自愿加入,该组织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形成了机构内的另一个群体的自组织。据Kern介绍,大概会有60%的毕业志愿者加入这个校友委员会。他们会在这个校友委员会里面邀请Change-maker Ignitor来支持分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次的营会中,特别设置了Change-maker Ignitor与各个chapter的领导交流的环节。如何让老志愿者持续参与同样是灯塔计划需要面对的挑战,灯塔计划成立将近15年,各批次的义工累计达到两千,分布在全国各地,而这些义工绝大部分已经失去了与组织的联系,FeelGood的操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国之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灯塔高校网络的建设上,同时有意识的促进高校的新老志愿者的交流。当然灯塔与FG不同的一点是我们志愿者的共同经历并不是在高校而是在乡村,所以怎样设计出一个有效的让老志愿者持续参与的系统还需要继续的探索。

志愿者承担责任的同时也需要有资源支持其更好的成长,对于一个分会分布在全国的NGO来说,如何支持担任不同角色的志愿者成长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同角色的志愿者有不同的成长需求,而FeelGood 的营会Big Cheese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营会既有三个分会场都一起参与的部分,又有独立运作的部分,也有一些部分是由委员会(Committee)主持校园领导(Chapter Leadership)参与的。FeelGood的营会我觉得有三个功能:志愿者激励与培养、具体工作的议题商讨、情感的联结。平行分会场的设置让前两个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我们不能够参与平行分会场,但可以想象分会场的内容必然是同时满足前两个功能的:让志愿者在议题讨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相关能力。

 

 

 

时间 

85日 

86日 

87日 

88日 

89日 

上午 

报到欢迎 晚餐 

唤醒演讲:

全球贫困现状;

全球愿景及目标;

Chapter技能训练 

Chapter成果汇报 

分组回顾反思使命传递 

下午 

FG 伙伴分享组织愿景:消除极 端贫穷 

Chapter分组讨论(中国团队讨论

使命传达训练 团队游戏 

离营 

晚上 

开营仪式 小组活动 

讲故事的力量篝火Party 

FG10周年慈善晚宴 

感恩圈游泳池Party 

  

志愿者激励:全球宏大视野下的个人

FeelGood作为一个NGO在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上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她是一家致力于消除全球极端贫困的注册于加州旧金山的基金会,通过在遍布全美高校的义工团队制作出售奶酪三明治筹款后注入其他战略合作公益组织的基金会,所以每年的年会又别具心裁的起名为Big Cheese。这个词除了字面翻译成大奶酪之 外,在英语俚语中可用来形容一个企业的核心领导人。因此她的主体是志愿者。选择让志愿者制作奶酪三明治来筹款而不是其他方式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因为运 营的主体是高校志愿者,因此筹款的方式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的话以高校志愿者的能力无法完成,太简单的话对于高校志愿者没有挑战性吸引力自然也会降 低。通过出售奶酪三明治,志愿者团队基本上就是在做一次微型的创业,他们需要考虑各种运营及开拓市场等各种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很多商业运作的知识,这些积累很可能对志愿者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帮助。这样的切入方式在我看来会带来一些挑战:按照我的经验,激发志愿者参与及投入的一个核心要素是ta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的价值感与使命感,而这些感觉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在和服务对象直接接触的过程中获得的。而FeelGood的志愿者一般都不会接触到极端贫困的人群,如何维持志愿者的意义感就成为了一个挑战。在我看来,营会的设计已经对这一点有所回应,86日的FG的战略合作伙伴分享让志愿者了解到自己募集到的款项被用于怎样的项目中,起到怎样的效果。FG筹集到的款项一部分用来支持学校三明治团队的发展,一部分款项捐助到4个合作伙伴,他们分别是Choice HumanitarianPachamama AllianceThe Hunger ProjectWater for People,服务非洲、东南亚和美洲的贫困落后地区。四家机构的负责人或骨干义工带来了精彩的介绍,并耐心做了答疑。更吸引和启发我的是一开始的 “唤醒演讲

图片4.png

营会在一开始的唤醒演讲引入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自我(self),家庭(family),社区(tribe/village),最后借用国家和跨国力量(nation/state)改变我们的社会。一开始理清自我是关键。我发现这个自我是在全球视野下的自我,这个环节通过 4 个问题将我们与这 个世界的改变相连,探讨我们来到这里的目的: Who are we? Where are we? What has to change? What do we do now? 基本上每个问题都有视频以及相对应的讨论。我觉得这个唤醒演讲有以下几个特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首先视频里面会强调我们这一代,不断的让反思我们这一代的特点是什么,在全球面临资源分配矛盾的背景下我们这一代的挑战和机遇是什么。在这样的叙事下我们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第二,视频中会不断的出现甘地、特雷莎修女和马丁路德金的例子去说明改变世界是全人类的事情同时也是我们的事情,每个人都是可以是一个Change-maker。在这样的宏达视野下开始追问:那我们的,尤其是Passion是什么,我的激情我的动力及力量的来源是什么,如何与需求相联系。最后呈现了组织的宏大愿景同时也是联合国可持续目标SDG里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环:消除极端贫穷。并叙述了这个宏大愿景如何实际上是与每一个人切身相关的。

这让我想起灯塔在2012年对暑假夏令营的评估,其中有一项是夏令营对义工的影响。我们发现夏令营后,义工在对自己的认识,对教育和学生的认识方面有极大的成长,而在对公益的认识上面,虽然90%以上的义工认为,参与灯塔的活动增强了自己对公益活动的认识和兴趣,其中有部分义工认为自己今后还会继续参与公益活动,但是义工对工作的意识大都停留在操作层面,即如何去设计方案、如何实施,而不习惯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工作指向的目标是什么,或者教育的意义何在?对公益的认识基本停留在感性体验上,对其内涵缺乏理性的思考,也很少同公平与正义联系起来,与FG类 似,灯塔是非常期待她的义工能够持续参与的。使命感可能来源于将自己的工作与更大的社会议题相结合,使命感也往往是持续参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让我们 的志愿者能够从更大的视角看待他们在灯塔的工作也许能够让他们更有意愿来持续参与。更重要的是,灯塔的工作方向决定了我们的志愿者必须要有这样的视角。我 们期待我们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乡村青少年,能够通过服务学习和建立自主社团的方式成为一个“Change-maker”,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志愿者认识到ta可以是一个Change-maker,或更准确的说,ta已经是一个Change-maker了。从根本上说,这其实是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学生的双重觉醒:觉察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的存在,以及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因而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的人。《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 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深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对前者灯塔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已经有自己的系统,对于后者我们还需要继续摸索,FG这次的营会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关键在于将志愿者在他们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及他们的需求与社会议题的介绍结合起来。

仪式与细节

图片5.png

图片6.png

 此次营会在 费城郊外的——Bryn Athyn College(一所教会文理学校)举行,地域辽阔环境极其优美,FG 的创始人 Kristin就在这里长大。(右图是我们住的宿舍)

 













开始破冰的舞蹈带动让我影响很深刻,在两名全职人员的肢体带动下全场迅速进入了状态,可以看到参与的伙伴慢慢开始打开自己的肢体。音乐、灯光及一些细节的设 计都很到位。音乐的效果很好。引起我注意的是他们的吉祥物:一个可以穿在身上的三明治。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六十名的参与者都能够上场得到展现。

图片7.png

充分的学习交流需要更多的非正式的交流机会,FG的营会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在不到 6天的营会中,我们变换了 3 个不同的会场、体验了 3 场不同的 Party。在主会场的讨论分享 礼堂的生命故事分享、户外草地的小组交流、篝火晚会的烤棉花糖、10周年庆典的筹款晚宴、还有游泳池Party 营会中为每个参与者都准备了感恩袋,以便参与者能够通过小纸条表达相互的欣赏与感激。而这个感恩袋也成为了每个参与者收获到的一份礼物。在10周年庆典晚宴上, FG特别用近10分钟 表彰了所有为FG贡献深远的志愿者,让每一个个体站在台前去分享自己的行动和感受。在最后一天晚上,FG 特别邀请了和因为怀孕而缺席的同事Tail现场视频连线,她分享营会的喜悦让我们感觉在重大的日子里,所有的伙伴一个都不能少。

我特别喜欢的是在最后一天各个chapter会有使命传递的仪式,一个有象征意义的接力棒由上一批的负责人传给下一批的负责人,每一个新负责人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一份使命感。

其他的一些启发

86日晚上的活动由来自旧金山的LenLibby老夫妇主导练习他们独创的对话和倾听法。根据同行的朱炜介绍,Len曾从业儿童牙医35年之久,Libby是社会工作者,两人退休后专注做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客厅对话项目(Jewish-Palestinian Living Room Dialogue),通过坦诚的沟通减少隔阂、发展同理心。每个参会者要找一名不认识的伙伴,不被打断地说15分 钟,另外一个人听,然后互换角色。在灯塔也有类似的环节,不过在灯塔里面是以团队为单位开展的。我感兴趣的这个活动背后的信念,这对老夫妇显然相信仅仅通 过对话与倾听就能够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甚至是民族之间的隔阂。而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晚上的活动全部是体验和分享的环节,理论部分的内容通过分发资料让大家回 去阅读。这显然是一个有效率的方式。

        


图片14.png





88日下午其中一个环节让大家讨论怎么向校园里的学生介绍FeelGood,还让台下的参与者做了角色扮演。导师Kern提到在介绍与分享的时候应该学会讲故事,而且是讲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体验与成长收获,要讲从个人的视角去介绍组织而不只是一些官方的介绍。只有自己的体验与故事才能打动人。

 

机构参访

FG营会之前我们还走访了宾大费城图书馆、费城的盲人图书馆、费城Center for Literacy ,还参加了宾大Andrew Hao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们在费城图书馆参加“Summer of Wonder”的主题活动之一,由当地退休老师、志愿者为图书馆的孩子们带来阅读活动。当天的活动是一位老师为孩子们讲述绘本写名字的故事,然后带领孩子们通过自我介绍和绘画进行相互认识及互动。在宾大我们参加Andrew Hao教授的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参与课程有70%都是华裔的。这位台湾籍的教授因为我们的到来临时调整了课程将课堂变成了中国6NGO和留学生之间的对话。各自做了机构的介绍之后,在郝老师的建议下,每位同学都提出了有关乡村教育和支教夏令营的问题,其中包括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支教夏令营对功利性报名者的筛选方法?”“农村性教育和碰到的困难?”“支教是帮助提高分数还是让他们能规划更长远的人生?”“对农村孩子而言,成为一位技术工人比律师和医生更现实,支教能不能提供职业培训?”“同类公益机构如何合作?”“政府对乡村学校的投入?”“乡村孩子的生活技能比城里孩子强,为什么还要培养基础能力?问题激发了我们的讨论兴趣,展开了一系列的热烈讨论。我们也在费城盲人图书馆停顿了片刻,虽然由于不是注册会员无法进入内部预览室,工作人员还是很热情的给我们做了介绍。恰巧碰到费城公交公司的专车接送视觉障碍者回家,由衷感到美国公共服务的体系化人性化。

图片15.png  对我特别有启发的是参观费城的Center for LiteracyCFL),CFL的的首席执行官Michael Westover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CFL主要是面向低收入的刚成为父母的流动人口,而灯塔也开始在流动人口社区为流动儿童做服务,CFL对他们服务的定位与设计给了我很大启发。

首先他们服务的定位是充分考虑到了费城经济发展情况。Michael跟我介绍费城最近几十年的转型:费城是一个老城,城区百万人口中少数族裔(主要是黑人)人数众多。在六十年代费城是一座工业城市,工厂需要的工人并不需要接受太多的教育,而近年来费城开始了产业转型,大量的工厂撤走了,IT行业尤其是网络安全行业慢慢变成了费城的专用经济支柱,而这些行业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技术需求,原来基本上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工人并不能满足IT行业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发现电脑入门技术的培训是他们提供的服务当中非常重要的一块

第二,服务聚焦到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群:是刚成为父母的低收入人群。Michael说基本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也就有了学习的需求。在办公室接待处有个大大的空纸箱,Michael告诉我们那是专门为早产儿准备的捐书箱。原来CFL与城市很多机构都有合作,其中医院的早产儿因为身体发育不足,往往要住院观察多日以保平安,CFL会给陪同住院的家人发书,鼓励他们阅读,同时也找机会读给刚刚出生的孩子听。我想只有特别了解这个被服务的躯体才能够从这样一个这么贴心的角度来提供服务。

第三,CFL能有效的动员社会资源。他们课程的老师既有全职人员也有志愿者,但能做老师的志愿者毕竟不会很多,因此需要有更低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服务中来,因此CFL有一个11的支持计划,他们会发展他们的志愿者与被帮助的人群建立11的关系。另外因为本身企业也会有需求,他们也会对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一开始是免费的,当企业尝到好处之后CFL就会尝试提出收费的要求。

 

因 为我要跟进暑假夏令营的项目,因此在Big cheese之后就回国了,很遗憾没有和其他伙伴继续走访在纽约的NGO。其实这次美国行一个非常大的收获是 与同行伙伴的交流。各个伙伴分享他们机构自身的运作模式以及碰到的挑战让我收获不少。感谢心平给了我们这次学习与交流的机会。


分享到:
此文关键字:灯塔计划,Lighthouse,义教,NGO,公益
上一篇: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见的意义|上篇 下一篇:灯塔时光机 | 十七问,问“成长”
微信关注
在线客服
招新咨询群
(请注明“灯塔咨询”)

灯塔暑期招新咨询1群

微信咨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