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  收藏本站 | 关注我们:  
塔人分享
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见的意义|中篇
发布日期:2015-11-10 20:08:24     作者:    已有  阅读过本文
编者按

在上篇里,我们给大家分享了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到的一些意义。从101个灯塔义工的故事里,我们看到对平时不被关注的学生的关注,看到了对孩子的理解,看到了接纳,看到这些在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环境中被忽视或缺乏的引导和陪伴。在中篇里,我们将尝试让大家看到更多义教没有被看到的意义。

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见的意义

(中篇)



灯塔为什么是/不是特例?


凉 意




2015年6月9日晚,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田坎乡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疑似农药中毒,经抢救无效死亡。他们到底为什么喝下农药,又是不是自杀,真相还未水落石出,湖南邵东又发生了“留守少年杀师案”,10月18日邵东县廉桥镇新廉小学一女老师被3个学生劫杀,案犯中最大的只有13岁,最小的11岁。


这些让人极其痛心的案件只是冰山一角。


留守儿童、流动儿童、随迁儿童,乡村青少年从村到城,走向歧途或落入险境的不计其数。而在灯塔计划看来,中国乡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远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问题。



4

意义感




“灯塔计划”的秘书长郝曦(大师兄)说:“我们的工作需要去回应学习与生活相脱节的问题。这种状况在乡村的情况尤为严重。面对难以考上的优质大学,面对大学生也难找工作,面对乡村不如城市的价值灌输,面对没‘见过世面’的自卑;乡村的青少年很容易陷入迷茫。到底学校里每天学的公式、定理、知识点,和他们的未来生活有什么关系。”


1.jpg


郝曦所说的这种乡村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即“意义感的缺失”关系重大。这些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容易被放弃;或不断被家长和老师批评。慢慢进入青春期和反叛期的他们,很难从机械的学校生活和疏离的家庭生活中寻获生活的意义。在这种时候,一些不良的群体影响:吸烟、喝酒、玩手机、上网吧等就特别容易吸引他们,如果没有别的引导和支持,他们甚至可能就此走上歧途。


可是,我们的主流思想和教育体系,都一直透过禁止和惩罚的方法来试图解决青少年问题,而不是从支持的角度去破解。我们的社会至今不承认,青少年之所以更愿意呆在网吧和街头,是因为在他们的感受里,学校和教室根本没有意义。


(下文出现的所有孩子名字均为化名,配图与孩子也不存在任何对应关系,特此说明)


羌子在灯塔的一个月,总是抱着一幅无所谓的心态。又有一次,我发现羌子自己一个人坐在楼梯的阶梯上,便走过去和他聊了起来。

我问:“从灯塔回家后你打算干嘛啊?”

羌子说:“吃饭,玩手机,上网,打游戏,睡觉。”

“不学习吗?”

“学啊,开学上课再学嘛,不过我上课也是要么睡觉,要么就发呆的。”

“那这样子你就听不进去啦,学不到东西,那你以后要干什么呢?”

“以后?我也不知道以后要干什么,以后再说呗。我现在都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我又不喜欢上课,除了上课就找不到我喜欢做的事了,有时候我都想去死,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听到羌子的这番话,我真的觉得很吃惊,这个孩子整日表现出来的无所谓竟然是因为他找不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同时,对他,也表示很同情以及痛心,乡村孩子不喜欢念书,找不到自己爱做的事,大多看不到自己的出路,总是表示出来这种“无所谓啦,反正还不都是这样”的心态。

……

最后一次见到羌子,是在我们离开大麦山的那一天,在前一天的晚上,羌子发了一条朋友圈说:“明天,为完成一种使命而早起。”后来,才醒悟他这是要来送我们,想想刚开始见到他的时候,他是一个睡到10点半才会起床的人,又怎么会想到他6点多就起床出发来学校送我们呢?

在车上,okay把羌子交付给她的信发给我们每一个人,看到每一个人的信,大家都感叹,羌子变了,变得有血有肉了,不再是“无所谓”和冷冰冰的了。回到广州不久,我就收到了羌子从大麦打过来的电话,说实话,当时的我除了吃惊,惊讶,最多的还是压抑不住的惊喜,我愣了几秒,划开了手机屏幕,和他聊了几句便挂了,毕竟电话费贵。谁知道,后来他和我说:“因为你说过你接到我们的电话会很开心啊,小妍姐你开心,我就开心啊。”

…..

很庆幸,羌子终于有了自己想要做的事。在他迷茫的时候对他说一句,“没关系,孩子,有我们陪着你,做好你目前的事情就够了。”在他找到目标的时候对他说一句,“孩子,真棒,朝着你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吧,我相信你会成功的”。

From义工小妍


2.jpg


第三件,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件。操场看星星。那天,是我第一次看见大麦的繁星满天,甚至还有三颗一闪而过的流星(在国良和卫辉的提醒下看到了两颗)。如果没记错的话,那天应该是我先坐在国旗下看星星,国良和卫辉晚修结束后,也坐了过来。开始慢慢的聊起来,气氛比较温馨,国良很渴望的讲着话,去和我分享他平常的生活,诉说着他的一些内心情感,卫辉是比较爱抢主导权并希望吸引义工关注的孩子,我尽量去照拂他的感受,但凭心而论,那一天,我更关注着国良,因为他真的是在主动打开自己,分享着自己的内心。这次的印象深刻也在于在他打开了自己空虚寂寞的内心,摊开了自己对于交往、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疑问,我却没能给他一个让他有点启发、让我自己满意的话。那天繁星满天,星星很亮,我却没能做他明亮的灯塔…….从他们如何重视过生日、喝酒、在自家天台看流星到喜欢听邓紫棋的《喜欢你》,再到生活无聊再到国良说自己难得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的话,说着自己在学校如何孤单、在家如何空虚,听他讲着自己如何慢慢变得不会说话,心里真的感觉好心疼…….该我回应了,但是我看着学校外重重的大山,想着他所描述的除了qq和邓紫棋一点点歌声安慰后一无所有的生活,我变得茫然。我努力的回想着初中的我或是14、15岁时候的我的感受。我发现我竟然没有太多可以回应的。那时候的我,也没有什么思考人生,也只是每天得过且过,但是有家里人的观念灌输,就是需要升学的压力,所以度过了那段对人生还茫然的阶段。但现在,我需要告诉国良什么呢……他的成绩已经让他对读书失去了兴趣,他的概念和他周围的朋辈或大人的眼里,读书无用论乃正常论调,到底应该说什么来让他的生活可以变得更加充实呢?当时我的心里紧张的想着这个问题,我知道他现在需要我的回应,我只好先跟他分享了我对于生活的感受,再用下乡前AMY老师分享对于读书意义的一些想法和他交流了(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共鸣),现在想想,我缺少的不是有意义的生活,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意义且有意思的,更应该让他明白在生活的平淡中如何自己去发现生活的乐趣,而不是自我封闭,自我拒绝发现,与外部隔绝。

From义工不二


义工不二的想法和做法非常耐人寻味。一方面她发现了孩子对生活意义的迷茫,另一方面,她也发现自己并没有足够的把握去回应这些问题。可是,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察觉的是,一群乡村少年愿意与一群城市大学生一起在操场看满天的繁星,这个场景本身所蕴含的力量。在我看来,如果不是有相当的信任,如果不是有相当的积累,这个场面是不会发生的。其实并没有人能充当别人人生的导师,哲学家都不可以。


这位义工很坦诚,并没有好为人师,她选择了一种朋辈分享和陪伴的角度。乡村青少年怎样才能找到生活和学习的意义?我想,至少他们一起仰望星空的这一夜,就有意义。


3.jpg



5

朋辈关系



在各种对支教的质疑声音里,最经常听到的一种声音是,你们又不是长期支持,你们走了他们怎么办?一个月能做什么?在上面,我已经给大家呈现一些角度。


谁说短期就一定没有长远影响?谁说长期就一定是正面影响?最长期的是孩子的家人,可是如果家人是长期打骂孩子,或者完全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如果老师只是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或根本管不过来,这样的长期是我们要的长期吗?是我们足以用来阻止短期的理由吗?


是的,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或者是要看到一条路,来超越短期。而其中一条我们看到的路,是关注和发展乡村青少年的朋辈关系。如果父母不能在身边,如果老师感觉力不从心,如果其他的外部力量杯水车薪;那么,影响这些乡村青少年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土壤,就是他们的朋辈群体。


这个小女孩的名字,她叫燕玉。燕玉看起来比同班的小孩要大一些,可能也由于这个原因,她比其他的孩子看起来要懂事的多。因此,我们开始并没有发现燕玉有什么问题。可是后来,我们给班内的小组进行变动后,燕玉就和组内的成员发生了矛盾。那天我并没有在现场,因此并不了解事件发生的细节。只大体了解到燕玉和组内的男生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甚至在课堂上分组而坐。为了解决燕玉所在小组的矛盾,我们中班辅导员以此为契机特地召开了一次相关主题的班会,让他们学会处理和身边小伙伴的矛盾。我们在班会上排了相关的短剧,用这种有趣的形式来教育他们。整场班会下来,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班会结束后,据一些义工反映,燕玉所在小组成员已然在课堂上安静了许多,看起来已经和睦共处了。这让我们感到很宽慰。

其实在实行这个解决矛盾的方案时,我们辅导员有考虑过要换组,这样也许可以轻松就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但我们后来仔细考虑到,每一次成长中的冲突其实就是获得成长的一次机会,我们为什么要剥夺他们自我成长的权利?他们或许会自己学会解决冲突,从这段经历中学会各种为人处事的技巧。比起我们直接帮他们解决问题,这样的方法反而更好。从这段经历中我突然想到,其实教育者所要做的,不正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自我成长的氛围,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走自己的路吗?


From义工酸酸


目前的应试教育不需要孩子之间彼此合作,相反,他们是彼此竞争的关系。在香港已经观察到一些极端的例子,比如孩子会偷偷撕毁同学的笔记,会偷同学的教科书,为的是同学考差,这种行为甚至得到家长的支持。


内地似乎还没有出现这样极端的“互害”的情况,可是我们已经看到苗头。比如禁止学生跨班级交朋友,跨年级聚集,让本来两桌两桌的课室,变成每人一桌,从此没有了“同桌”。这些举措可能会方便监考,可是却否定了一切孩子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在目前的教育看来,只要孩子聚在一起,就会发生坏事,他们就会吸烟喝酒打架对抗老师。


这种禁止孩子与同龄人进行朋友交往的教育理念,显然违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事实上,学校家长甚至立法禁止孩子彼此交往,都不能阻止他们互相影响,因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就是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同和相互影响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去做的,是尽力令这些群体的互动,往良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孩子在健康的群体里面成长、获得归属感以及彼此支持。

4.png


口述访谈外出的那天,我带的小组完全没有头绪,一直找不到感兴趣的主题,他们会很习惯地把问题抛给我让我来决定,但我非常坚持地说:这是你们的小组,要去哪里由小组成员决定,我不参与其中。他们先是漫无目的地走到了一个祠堂,那里关着门,组内的气氛有点压抑,孩子觉得踩单车踩得很累却毫无收获,冲决定去祠堂的组长说不好听的话。我引导他们想附近有什么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挖掘,他们想到采访一个有些历史的小卖部的老板,不过他的店真是一点都不“附近”,超级远。他们还是习惯性地想让我拍板,我依然坚持他们团队一起决定。最后他们都欣然出发,路途虽然遥远,到达目的地后开展的采访颇为顺利。有了前面团队内部的矛盾和讨论,在分配采访任务的时候他们已经初步地学会团队协作了,我只用站在旁边安静地拍照。咔嚓咔嚓,他们在趴在小卖部的冰柜玻璃上做笔录,用诗洞话对话,我发现他们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要飞的,终会飞,孩子是风筝,我们要学会放手,相信他们。

From义工冰淇淋


在灯塔义工看来,学生之间的摩擦或冲突,正是学习和成长的契机,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逃避。在下面这个例子里,义工会观察到那些聪明的孩子过于强势,义工会想办法提醒他们,需要看到组里其他孩子的感受,给予每一个组员参与的机会。


和阿菊的第一次见面,是在班会团建的时候。她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女生很漂亮也很成熟,感觉会是一个挺受欢迎的孩子。团建正式开始,选组长的时候,组内有人推荐她来当组长,但是她并不是十分愿意。一翻推让后,最后担任组长的是主动要求当组长的布丰。想队名、口号和logo的时候,阿菊都会很积极。可能是没有习惯在听取所有的同伴的意见后,在共同完成小组的作品。在一开始的时候,阿菊就想要开始动手画组内的海报了。在听到我的提醒后,她又能很快地进入讨论的角色。

当时当记录员的是彩霞,彩霞写一些字的时候需要思考一些时间,所以记录速度并不是特别快。阿菊发现后在组里说彩霞写得慢,没有记全。当时彩霞很快地将本子的那一页撕了下来,把她揉成一小团后塞进了抽屉,然后说她不写了。其实那时候,我的感觉是彩霞的心情是不好受的。彩霞喜欢自己安静地坐着,在头脑风暴发表意见的时候,她都会说“过”,而且当我问她的想法的时候,她会显得不太自在,感觉她不太习惯受到很多人的关注。而彩霞的状态并没有被阿菊注意到。


From义工珊瑚


5.jpg

有时候,孩子朋辈群体里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那是在晴子的树叶课上,我去旁听坐在锦富对面,一开始一个女生拿着一株草去骚扰他,锦富一手夺过了那株草,拿过草他开始去骚扰坐在他旁边的子杰和思逸,我看到后便警告了他,但他依然不听继续影响他人上课,在两次警告后我便夺过了他手中的草,他便消停了一会,安分地坐在椅子上。随后,晴子发下一些叶子让学生辨别叶子的脉络。锦富接过这些叶子弄了几下,便又开始了骚扰他人,在我警告过后,他便开始骚扰我,拿着那些叶子在我面前摇来摇去,坐在他后面的毛线看到后,便跟他说他这样做会惹火我的,但他对此不以为然,继续骚扰我,最终我发火了,便双手抓住了他的手……,就这样我们两人在课堂上站了起来,之后我们便坐了下来,后来因为有些事我便离开了教室。

这件事发生后,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如此失态,有损我们义工的形象,所以我便将这件事告诉了小云,小云便建议我找锦富聊一下这件事,让消除这件事给我们双方带来的负面情绪,于是在那一晚上我和锦富聊了这件事,除此之外我们还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曾经被男生称之为“叛徒”,我问为什么,他说是因为他与我们义工走得比较近,所以别人这么叫他。

自从跟他聊过之后,我才明白了他的难处,他并不是不想与我们保持一个好的联系,上课遵守纪律,只是他做一个好学生来说会有被孤立的危险,而且他没有那种改变环境的勇气。

From义工八戒


是的,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在最极端的状况下,亲近老师的孩子,就会被他们的群体当成“叛徒”来排斥。义工是一个外来者,如何获得孩子的信任是重要的课题。而有些时候,我们也需要放弃一些幻想,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占领和统治他们的世界,而是被孩子邀请进入那个世界。这关乎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角色,以及在孩子朋辈群体关系的发展中,我们如何摆放自己。


6.jpg


下面的这个例子通常会被当作“学生工作”。可是,这些学生关系,不是由课程安排搭建的小组关系,却是事实上更接近青少年群体真实社群互动的领域。


后来知道,耀妹和锦富是情侣关系,作为锦富妹妹的丽香并不喜欢耀妹,觉得她脾气比较暴躁,说不和了就会动手打人。后来又从其他义工处了解到,孩子们反应给义工的信息是有比较多的孩子都不喜欢和耀妹相处,这些孩子里面有男生有女生。

……

一晚下晚修后,在宿舍前的饭堂里发生了一件事。龙盛和其他男生在用手机播放音乐,龙盛在唱歌,歌词里有一些不雅的言语,耀妹对这些比较敏感,觉得龙盛是在用不雅的话在说她,所以她用东西(具体什么物体已不清楚)用力地打了龙盛的背。龙盛生气了,转身打了耀妹一记耳光。耀妹又气又怒,就走开了,回到宿舍里哭。(当时没有义工见到事情发生,此事由几位亲历的学生复述)经过此事,男生们也告诉我们,他们不喜欢耀妹是因为她有时候处理事情太急躁,不讲道理就动手了,所以觉得这样子不好。

……

又一天晚上,她在操场被我们抓住了她吸烟。根据义工的判断,她是刚开始抽烟的。根据她同伴们的叙述,她已经抽烟一段时间了。但是我们在纠结她是初犯还是惯犯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吗?这样可以判断问题的严重程度?她吸烟在我们眼里是不对的?那她自己觉得呢?我在想,是不是每到这个年龄的孩子,都有这些敏感和孤独,需要被关注和重视,甚至不惜作出一些其实她自己也不认可的事情?何况这是一个何等灵性、何等聪明的女孩。

……

我和她讲的,不是责问为什么你要作出这些你自己不满意别人也不满意的事情来呢,而是和她讲讲我的事情。

讲我的初中也是稂莠不齐的环境,讲我如何察觉到自己的需要,我觉得当时我如何做才会令自己开心和满意,讲我和我的同伴们如何相处。我深深明白,在青春期的那种热烈情感和幻想,焦躁和迷惘,是我们一时半会也解释不清、解决不来的。除了尽力帮助她们平稳度过,似乎是没有消除的办法。

聊到这里,耀妹开始跟我讲她的初一是如何度过的。她遭遇过多次被其他学校的女生暴力对待的事情,理由是耀妹对她们的男朋友有主动的亲近行为。而耀妹则无辜地告诉我,其实她真的什么都没做。她也曾寻求过老师的帮助,但仍然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女孩子之间的敏感战争又如何解释得清楚,调停得清楚呢。我告诉她,活得有尊严、不被侵犯本来就是一种气质。让她回想身边的人,是不是存在一些即使不动手侵犯别人,别人也不敢侵犯她的人,这本来就是一种气场。只有自己时刻检讨自己的行为,言行端正,才能给人以不被侵犯的权威。

同时,我知道她是一位有考大学理想的孩子,在对待自己的未来上,是很严肃的人。所以,进行长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监督,才是前进最有保障的动力。要时刻扪心自问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初心,还是只是自己在任性地放纵。唯有建立起她内心的力量,才能保证日后的行为中能向着目标前进。

From义工小云


7.jpg

我很欣赏这位义工对自己角色的觉察,长期细致的观察,以及提供支持的角度、分寸的拿捏。这当然是巨大的挑战,可是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义工作为教育工作者,无可逃避要介入到孩子的纷争中去的。朋辈教育的现场,远不止于课堂小组。


当我们说青少年朋辈群体的时候,这种群体首先而且必然是由孩子主导的,是属于他们自己的。在这些由孩子自己做主的群体关系里,健康与否取决于他们能不能彼此支持,相互照顾;能不能善解人意;能不能合作;能不能包容,能不能彼此尊重。如果还不能,我们如何创造条件地让他们习得。


当我发现阻挠李咏和艺芳倆拌嘴是徒劳的时候,我选择观察他们,他们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东西吵呢?结果我发现,李咏通常是挑衅的那个,但他们来往的内容不完全是恶语相向,很多时候会夹杂着兴趣和日常生活等话题。这种感觉可谓感同身受,男孩子像他这个年纪不是都喜欢这样与女生接触的吗?这不是排斥,反而是一种接近的方式。反观其他组员对艺芳的冷淡,李咏这种表现显然更加有趣。而且,他这样做能防止艺芳在组内没有存在感。不过,弊端也是挺大的,艺芳每次表达观点,李咏必定会插嘴,让她的讲话难以进行。所以,艺芳的观点需要引导,李咏的吐槽欲需要适当的抑制。

李咏是最闹心一个,然而也是执行力最强的人。下午就要外出宣传牙医进社区这个服务性学习了,我们上了一堂关于这次宣传教育以及准备的课。一听到具体的宣传方式,李咏二话不说,就直接拿了一张A4纸作画。当到了正式小组讨论的时间,李咏已经把一张宣传单画好了。在小组讨论宣传方案的时候,李咏每听到一个细节,就会正在宣传单上作相应的修改。我们小组是最快产出宣传单的小组。而且可以看到,李咏在工作时候,态度是很认真地,他对画的一只卡通形象的牙齿的眼睛一直不满意,一直有修改。而且,对于自己的工作,也会不断听取大家的意见,所以一张宣传单上有许许多多修改的痕迹。下午的外出宣传,他也是组内最早主动与路人宣传的学生。李咏是一个执行力优秀的学生。我相信,只要相处时间更久,对其添加适当的引导,他一定会有改变的。


8.jpg


“欢喜,你平时一定很累吧?上次服务性学习外出宣传入了你们组之后,我觉得真的很累啊。特别是那个路飞(李咏),老脱离队伍,有不听话。”蜡笔跟我说。看到那天的蜡笔一副心累的表情,我内心也很难受,感觉让蜡笔受累了,而且感觉自己也还没能带好海贼王这个小组。“今天上你了大班的课,我很有情绪,很多人在玩手机,特别是路飞…”“我觉得路飞已经严重影响到组内其他成员了。你看看狮子,被路飞影响得都不敢把想法说出来了…”“我觉得你真的要好好和路飞反馈一下…”在第三个星期,大班的问题开始涌现,其中,很多都与李咏有关。看到很多义工,无论上课还是入组,多多少少都被李咏的表现影响到了情绪,我内心五味杂陈,很不是滋味。终于连我自己也忍不了。在一节课上,要小组成员出来演一段情节。李咏和艺芳又争闹起来了,说什么你演这个角色,我打死也不演这个之类的。快要展现了,最终角色还没定下来,台词也还没背好。我真的愤怒又心塞,甩了一句“你们自己搞吧!”出去。其他义工也觉察到了我情绪的爆发。最终,他们挺敷衍地演完了。我那时候,真的心累得没力气再引导讨论的进行了。之后,我还听说到,组内的黄新元向北京表达过,现在小组只有我评估,他说“很想哭啊”。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内心接近崩溃。自认学生工作方面能力挺低的,还要一次负责整个小组,还是大班问题最突出的小组,我真的感到很无助。李咏影响到了小组,小组影响到了义工。无助与自责,就像浑水一样,就要没过我的呼吸。日常观察上,李咏貌似真的没有改变,而且带来的麻烦还持续不断,但是,感性上,我对李咏有一种莫名的好感,我觉得他真实为人并不是这样子的,我总有一种莫名的信念,他会改变的。这份信念,就好像我溺水时捉住的绳索,虽然不知道是否能将我拉回水面,但也就只能不放捉着这条绳索了。

在这最难熬的时间,我就尽量抑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去与学生相处,特别是李咏,我关注他的言行,他的喜好,他的家庭关系。一开始,我认为李咏是一个很喜欢表现的人。但在一次班会后的自由拍照时间里,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李咏。在这个环节里,其他学生都纷纷拿起手机不停地找同学和义工拍照。只有李咏独自坐在最后在玩手机。我很好奇,于是主动向前表示和他自拍,结果发现他又很会摆表情和pose,也很大方和我拍,所以他并不是不喜欢拍照。相反,拍照时候的表情还是有点臭美呢。但是,只有他选择不参与这个环节。这么一来,我认为他平时在小组内“多嘴”的表现,并不是为了引起注意。之后,如果有机会,我都会选择陪在李咏旁边。既然不能做到改变,那起码做到陪伴吧。

最后一个星期,星期一第一节课,不知道是不是预兆还是心理作用。感觉课室里的光线特别光亮。这节课我没有入海贼王这个组。但是我看到一个惊喜,海贼王在没有入组义工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吵闹,回答问题还很积极。李咏,多次举手回答问题,而且正确了。艺芳也多次举手回答了问题。我想,可能是李咏的良好表现也影响到了组内的成员了。既然李咏在组内的影响力时巨大的,如果李咏表现得好,那组内的氛围一定会好转起来。不出所料,当天晚上例会里,很多义工都反馈说李咏的表现有明显改进,玩手机的情况有好转,海贼王的组内气氛好很多了。对了,这条绳索还是将我拉上了岸。还好没信错你,李咏。

在最后一节班会课上,发表感受环节,李咏不出我所料,是第一个发表感想的学生。他说出来了,一开始是觉得课程无聊,之后渐渐融入之后,发现了灯塔夏令营的好玩之处和特别的地方。他还劝过他的一位想放弃不来的朋友坚持多一周。或许是因为我们灯塔的真诚最终打动了他,或许是因为我们的陪伴让他找到了留下来的理由,或许只是他终于卸下了保护自己的外壳,展现一个真正的自己。我仍然觉得自己没有带给李咏什么影响,应该是没有的。反而是他的表现、他的每一次微小的改变,给了我感动、骄傲,更给了我一次与学生相处的珍贵经验。相信学生,他们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From义工欢喜


9.png


所以,在灯塔的义教中,不但义工之间极度强调团队合作,彼此照顾,在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上,也大量采用小组学习、小组讨论、小组协同行动。


当然,并不是采用了小组的框架或手法,就能培育出良好的朋辈关系。如何引导小组,如何令孩子在合作中成长,是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课题。


看完上述故事,回应最初提到的那些令人痛心的案件,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中国的留守儿童都能有这样的大学生义工,去陪伴他们寻找生活和学习的意义;如果他们能有自己的伙伴,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关注,在无助的时候有人倾听,在成长的时候被不断鼓励。这些悲剧,是不是能少一些?


遗憾的是,大学生的支教行动,能让多少的孩子留在正途,不走上歪路,或是保住性命,与同伴彼此扶持,是无法透过高考升学率,无法透过就业率,无法透过未来三十年他们的平均工资来计算的。


或许这些盲点可以透过一些科学评估工具解决,但前提是我们能看到这些被严重低估和忽视的价值,然后才可能谈指标和量化。而我们相信,不管是教育部门,还是学校,还是家长,最终能看到这些价值;前提是大学生作为行动者,自己意识到这样的价值,在义教工作中实现这样的价值。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做到,那么一切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关键是,你,

可以成为让这个时间走快一秒又一秒的其中一份子。



(中篇完,下篇待续)


责编:凉意

文章创作:凉意

案例来源:灯塔义工

配图来源:灯塔义工



特别鸣谢


心平公益基金会


与人公益基金会


不断为灯塔计划暑期下乡义教项目提供帮助



义工们请看
邀你共通书写:
各位灯塔义工,如果你也有未发给我的与学生的故事,如果你看完这些故事,觉得有话想说,你都可以写电子邮件发送到

lighthouse@lighthouse.org.cn


主题注明[学生故事]我们会不断搜集和准备下一次呈现。


11.jpg


分享到:
此文关键字:灯塔计划,Lighthouse,义教,NGO,公益
上一篇: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见的意义|终篇 下一篇:大学生义教没有被看见的意义|上篇
微信关注
在线客服
招新咨询群
(请注明“灯塔咨询”)

灯塔暑期招新咨询1群

微信咨询群